据统计,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少子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双重背景下,社会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何构建高质量养老照护体系已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6月15日,以 “循新出发 以质致远” 为主题的静安区护工服务协会第三届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
本届论坛聚焦护工职业发展前沿,深度剖析国内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通过研讨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护理案例,提炼出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专家们围绕长期照护师技能培养与人文关怀实践两大核心,系统探索从技术服务向人文关怀进阶的转型路径。上海市静安区卫健委副主任陈文锋、上海市卫健委医政处副处长宓继红、ISO/TC 249 传统医药技术委员会主席沈远东等领导专家出席论坛并致辞,共同为构建高质量养老照护体系注入智慧动能。
在照护服务中,情感层面的照拂不仅是专业服务的内核,更通过情绪价值的传递切实提升服务对象的生命质量。“长期照护师不仅需要具备综合技能,还需重视人文关怀与团队协作。” 国家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副主任王艳艳在阐述长期照护师职业特点时指出,面对居家、社区、机构等多元服务场景,长期照护师必须构建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并重的复合技能体系,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照护需求。此外,护理工作离不开多方协作,长期照护师需与机构人员、医护团队及家庭成员紧密配合,方能构建起涵盖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的一体化服务网络。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副院长万广圣副教授进一步强调,人文关怀是长期照护的伦理基石,不仅关乎服务对象的尊严与生活质量,更是重塑护工职业的价值坐标系和提升职业社会认同感的关键。只有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才能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日本介护行业案例分享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丁汉升指出,日本虽走在老龄化国家先路上,已构建24 小时社区照护网络、完善预防性保险制度等基础根基,但 “机器人护工”在实践中暴露的情感关怀缺失问题,也为行业发展敲响警钟,避免盲目照搬。“高质量的护工人员应该具备技术,人文关怀和全人关怀三大技能,这是未来高质量护工的培养方向。”香港家护医疗创始人杨毓源在会上说道。杨毓源专家分享,目前香港家护医疗已将伦理与人文关怀系统性融入护工培训体系,并采用资历架构专业认证把控护工专业能力。
论坛现场,上海市静安护工服务协会宣布启动“一键享护 为‘劳’守护” 劳模健康照护专项服务,为健康照护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当天还举办了《Q/LH HWSIC-001-2025 陪护服务机构服务管理规范》企业联合标准发布仪式,旨在破解陪护市场供需失衡、规则缺失等难题,为行业发展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这场汇聚行业智慧的盛会,不仅为养老照护领域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蓝图,更以创新实践开启了行业 “循新”与 “提质”双轮驱动的发展新征程,必将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升全民健康福祉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配资在线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